《遠見雜誌》報導-瘋談Big Data,但台灣真的有大數據公司?

《遠見雜誌》邀請Vpon威朋執行長暨創辦人吳詣泓分享這12年來篳路藍縷的創業經歷和發展心得,見證了台灣的大數據發展從無到有,以及如何從台灣出發跨足海外。

報導摘要:

在台灣,大數據是最流行的科技詞彙之一,各行各業公司從大到小也積極展開數位轉型,然而,誰能說得出台灣有哪些知名的大數據公司?台灣有大數據產業嗎?

數據公司有兩種,一種提供大數據分析服務,在台灣有相當多公司從事數據整理與相關工具的業務,但性質更偏向顧問諮詢服務。

再一種是日常生產大量數據的企業,在主業之外,以主業為基礎再去發展數據的分析應用,一則優化企業的業務,二可將大數據服務作為新產品進行銷售。

不管哪一種,台灣還稱不上有大數據產業。觀察全世界的大數據公司,台灣還只是「小媳婦」。

「這是一個非常燒錢的行業,」數據公司「威朋(Vpon)」創辦人兼執行長吳詣泓說,數據如何變成一門生意,巨大的資本支出便是一個門檻。

以威朋為例,這家在台灣與香港稱得上「資深」的數據公司,從投入到產出砸下數億台幣進行開發研究,光是數據儲存的租金的費用一年就百萬美元,資料科學家或軟體工程師的基本年薪,資淺的百萬起跳,資深的更達數百萬元。

大數據創業艱辛:「沒有收入,整整空燒三年多!」

2008年,吳詣泓與另一位志同道合的夥伴,在夥伴的五股家中創業,員工只有兩個人,如今成長到200位員工。

12年來篳路藍縷,但也見證了台灣的大數據發展從無到有。

威朋的商業模式歷經數度轉換,一開始做的是App,2010年隨著行動上網高速增長,於是轉型做行動廣告,賺到第一桶金。2015年大數據在全世界萌芽,再次轉型。

「五年前轉型做數據的時候,團隊也有很多人不看好,有些人因此一起離開,」吳詣泓回想當初幾乎沒有收入,到2017年才有第一個客戶,整整空燒了三年多,最保守估算,直接成本燒了超過1億2000萬以上,「當公司沒有收入,沒有人不慌的。」

忍受著零收入的孤獨,嚴厲考驗著公司的經營者,吳詣泓那時候能堅持下來,多虧了對於數據這件事情有信念,「團隊裡面有一群人,是數據的信仰者。」

五年前大數據是未來:「如今講大數據,未來就是現在!」

對比五年前與現在,當時講大數據,很多企業覺得那是未來,但如今,所有人都認為是「未來就是現在」。

數據公司依靠海量資料而活,然而台灣的數據量都很小,因為人口就是2300萬人,導致台灣的大數據公司大多選擇往外走,賺其他國家的錢,事後也證明是公司的生存之道。

「台灣大數據公司比較大的困境是,台灣沒有本地的大量數據,」吳詣泓說,如果一個大數據公司在台灣本地經營,市場規模會受限,需要走出去。「像威朋就是靠整個亞洲市場來養活工程師。」

再以數據量而言,威朋的台灣月活躍用戶一直維持在2000萬個移動終端,幾乎沒有增長。

但相較於海外,威朋每個月可以接觸到全亞洲的活躍、不重複獨立終端,高達9億個用戶的手機或平板電腦等,讓威朋建立起數據的競爭力。

大數據在台困境:「台灣缺乏本土大量數據!」

威朋的優勢是「移動軌跡數據」,數據業務的主力戰場在日本,也是第一家成功打入日本總務省(相當於台灣的內政部)的台灣企業。其他如日本國家旅遊局及其大阪、東京、北海道、沖繩、京都等旅遊局,還有JR、JAL日本航空、近畿鐵路等,亦皆是威朋的客戶。

以旅遊類客戶為例,威朋的特點是幫助日本客戶建立亞洲各國入境旅客的數據,為不同的移動終端「貼標」,分析出外籍遊客在日本的移動路線、偏好景點、停留時間等,甚至是網購資訊。

吳詣泓表示,實力過硬才有機會,威朋能在保守的日本市場獲得成功,憑的便是硬實力的技術能力。

完整《遠見雜誌》採訪報導:https://reurl.cc/j7YWZD

More

《KNOWING新聞》報導|未來 AI 的發展路線,將根據數據分成toC、toB、toG

Vpon 威朋大數據創辦人暨執行長吳詣泓,在第七屆《Hit AI &a...
新聞室媒體報導
Learn More

《經濟日報》報導|日企登創新板 將見第一家 AI大數據公司威朋最快上半年送件

台灣證券交易所衝刺國際化、做大創新板雙進程再傳捷報。在新創圈頗負盛名的...
媒體報導
Learn More

《Pchome新聞》報導|中國信託攜手Vpon:數位轉型再進化

中國信託與大數據領域的佼佼者Vpon威朋攜手,共同致力於推動金融領域的...
媒體報導
Learn More